暑夏寻水韵,青春护清波。近日,南通市水利局与南通大学地理科学学院携手开展“环保科普、巡河护河、文化传播”水生态保护志愿活动。水利青年与青年学生立足各自优势,将水工程科普、水文监测、空间分析等专业知识融入社区互动、实地调研与环保行动,以青春之力为碧水清波注入鲜活动能。
童心启蒙:萌娃“小河长”的环保第一课
实践活动首站走进崇川区城东街道德民社区,志愿者们为德民幼儿园的孩子们打造了一场别开生面的水生态保护启蒙课堂。
“地球是蓝色星球,但能喝的淡水只占 2.5% 哦!”志愿者以趣味提问拉开科普序幕,用动画演示、故事讲述等方式,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转化为孩子们能理解的语言。从长江南通段的生态变迁,到家庭节水小窍门,再到垃圾分类的基本常识,志愿者们通过知识竞答、情景模拟等互动形式,让环保理念如春雨般浸润童心。“原来每条河都有‘河长’守护,我也要当小河长!”5 岁的十一小朋友举着手绘的“护河宣言”,稚嫩的声音里满是坚定。
在“奇趣匠造资源再生创想营”手工环节,志愿者们引导孩子们亲手制作了生态瓶与蓝色地球主题贴画。孩子们利用回收的塑料瓶,添加水草、小石子和小鱼构建出微型水生态系统,模拟自然水域的平衡状态;用收集来的彩色碎布和废纸,细心拼贴出蓝色星球的图案,生动描绘出海洋、陆地和云朵的细节。
通过动手实践,孩子们不仅直观体验了资源再生的乐趣,还深刻领悟到了环保理念。一件件充满童趣和创意的作品,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想象力,更将资源循环与环境保护的意识深深植入了新生代的心灵,为他们播下了绿色未来的种子。
街巷行动:从社区宣讲到河岸清理的实践闭环
带着启蒙童心的热忱,团队将环保行动延伸至社区街巷。在德民社区垃圾分类投放点,志愿者们发放《垃圾分类实用手册》100 余册,现场开展了垃圾投放实操演练,耐心向居民解释不同种类的垃圾应如何分类,独创的“分类记忆口诀” 让居民们印象深刻:废纸塑料可回收,剩菜果皮易腐收,电池灯管有害投,其他垃圾单独留。72 岁的王阿姨现场学会了区分“可回收物”与“其他垃圾”,她笑着说,“年轻人编的口诀好记又实用,以后扔垃圾再也不犯迷糊了。”
随后,志愿者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察看社区河道,查看河道两侧是否存在垃圾乱倒、乱放等问题。他们携带垃圾夹钳、垃圾袋等工具,认真细致地将岸边的塑料瓶、烟头、杂草等垃圾 “收入囊中”,用实际行动助力 “河长治”。经过近 1 个小时有条不紊的清理作业,原本散落在河岸边的各类废弃物被有效清除,河道沿岸的面貌焕然一新。
枢纽研学:解码现代水利工程的“智慧基因”
团队走进通吕运河水利枢纽开展研学。通过观看《水利南通 网织未来》宣传片,大家看到南通如何以“现代水网”建设破解“滨江临海”的治水难题。中控室里,实时跳动的水位、流量数据与自动化巡检系统,让志愿者们直观感受“智慧水利”的科技力量。泵站厂房里,工程师详解工程在防洪排涝、农田灌溉、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为民众生活带来的积极影响。这场沉浸式学习,让志愿者开启与张謇治水历史的跨世纪对话,解锁水利工程的 “智慧密码”,既读懂南通“因水而兴”的城市基因,更明晰青年一代在治水护水中的使命传承。
数据赋能:构建水生态保护的长效机制
“您家每月水费大概多少?”“对河道治理最关心什么问题?”活动中,志愿团队完成 200 余份问卷调查,数据显示 83% 的居民支持 “河小青” 常态化巡河,67%希望增加水质监测科普。这些一手资料将为后续志愿服务提供精准方向。同时,地理科学学院依托专业优势,建立“水生态数据实验室”,后期将运用 GIS 技术绘制南通市区主干河道“水质变化热力图”,解析水质变化的时间规律和空间关联,为水利部门治水工作的前置化、系统化提供决策支持。(周年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