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多轮汛前检查,引入先进科技设备,积极推进堤防“岁检”,到依托智慧大屏,强化科技赋能提升监测水平,再到强化应急抢险力量,通过大型移动排涝泵车实现“龙吸水”……
进入五月,汛期已至,记者从日前召开的南通防汛抗旱工作会议上获悉,今年以来,南通水利部门扎实做好防汛备汛各项工作,一张覆盖广泛、科学高效的安全网正逐步织牢织密。
首次引入 低频三维地质雷达赋能“体检”
连日来,沿着通州湾临海堤防,一辆载有低频三维地质雷达的车辆正缓缓移动,为堤防进行全面“体检”。
堤防是防洪挡潮的第一道屏障,南通滨江临海,江海堤防岸线长,一线挡潮堤建设标准高、隐患少,多年来运行总体稳定。随着南通大力推动江海联动、陆海统筹、向海发展等政策、项目加快落地,以及极端灾害天气多发频发情况,江海堤防安全管理面临新挑战。
“今年首次引入低频三维地质雷达等先进设备,赋能一线江海堤防安全检测工作。”南通市水利局工程运行管理处处长张俊华介绍,低频三维地质雷达天线尺寸大、穿透能力强、探测深度深,“传统检测手段仅依靠人工肉眼观察,难以发现堤身内部隐患,现在有了智能检测装备,可以根据接收到电磁波的波形、振幅强度和时间的变化特征,推断地下介质的空间位置、结构、形态,相当于给堤防做‘CT扫描’。”
“通过低频三维地质雷达精准探查,我们能够获取堤身基础数据、断面情况等详细信息,及时发现空洞、渗漏通道等内部隐患,生成‘数字健康档案’,为后续除险加固工作提供坚实的数据支撑。”张俊华表示,在瞬变电磁仪、三维高密度电法仪和三维AI分析软件等“黑科技”加持下,能够检测地下介质电性分布,对扫描数据进行分析、反演、综合研判,给出隐患位置图和渗漏通道的三维(3D)BIM数字孪生图,直观展示渗漏路径和隐患空间关系,为后续工程处置提供可视化决策支持。
目前,南通各地水利部门正积极推进堤防“岁检”工作,加密堤防检测频率。崇川、海安、通州湾、如东等地的检测工作已率先展开,覆盖沿江沿海一线挡潮堤137.16公里。
此外,水利部门还组织各地各部门开展多轮汛前检查,全面排查江海堤防、行洪河道、闸站、低洼易涝区、重要基础设施等重点部位,共发现风险隐患1574个。目前已完成整改1542个,剩余32个隐患已形成问题清单,逐一落实安全度汛措施和应急预案,实行闭环“销号”管理,确保隐患得到及时有效处理。
最强大脑 “一屏统览”一键掌握实时汛情
在科技赋能防汛工作的进程中,南通借助物联网、大数据和系统控制等前沿技术,成功打造出“一屏统览”的高效管理模式,为防汛工作装上了“最强大脑”。
走进南通防汛抗旱指挥中心,一块巨大的“智慧大屏”映入眼帘。工作人员只需轻点鼠标,天气、雨情、潮位、台风动向、积水点、防汛物资、人员、抢险救灾队伍、防汛值班值守等各类关键数据便一目了然。
“这一创新举措,极大缩短了数据获取的时间,显著提高了数据的准确性,为及时发现隐患、快速做出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大幅提升了应急响应效率。”南通市水利局三级调研员卢建均介绍,以往,获取这些信息可能需要多个部门协调、多个系统切换,耗时又费力,如今站在“智慧大屏”前,一切尽在掌握。
去年以来,根据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南通市水利局对市防汛决策指挥系统进行了升级改造,同步开发了“南通防汛防台”小程序,并嵌入“南通百通”—“生活服务”专栏,在进一步提升政府部门组织防汛抗旱防御台风工作能力的同时,为广大市民群众提供了一个可以实时查看综合汛情和防汛防台小常识的平台。
“南通防汛防台”小程序的上线,让防汛信息触达每个市民。5月16日,在“南通百通”App上,市民陈女士轻点几下屏幕,便打开了“实时雨情”模块,全市各个雨量监测点的实时雨量数据清晰呈现。“以往,获取这些信息可能不够及时、全面。小程序的上线打破了信息壁垒,可以随时随地了解防汛动态,提前做好防范准备,感觉特别方便!”陈女士说道。
结合“智慧大屏”监测信息,南通还抓实预案修编推演。目前,已完成防汛抗旱应急预案、防御台风应急预案、特大暴雨城市防洪避险预案等6大类45项应急预案的修编,形成《南通市防汛抗旱综合预案汇编》。同时,组织开展应急预案、调度方案的推演,切实提高各级指挥员、责任人应急处置能力。
无线操作 大排量移动排涝泵车实现“龙吸水”
在防汛这场与时间的赛跑中,除了以大数据为代表的防汛辅助决策工具的运用,南通防汛抢险的硬件也在不断创新发展。
“报告指挥部,现场巡查发现堤防漏洞险情1处,请指示!”“请立即组织人员抢险!”近日,在2025年南通市防汛抢险实战演练现场,确定漏洞进水口位置后,抢险队员们迅速行动,清理附近堤坡杂物,熟练地使用软帘进行盖堵。
“漏洞险情是指贯穿堤身或堤基的水流通道。堤防土质多沙,抗冲能力弱,漏洞扩展迅速,极易造成决口。发现漏洞后,必须尽快查出进水口,迅速抢堵。”南通市水利局工程运行管理处相关负责人介绍,用于抢险的软帘一般采用复合土工膜或彩条布制作,而这次演练使用的是较为先进的卷轴同步铺盖软帘,有导杆引导,操作简便,大大缩短了抢护时间。
巡堤查险、渗水险情处置、管涌险情处置、漏洞险情处置、漫溢险情处置、滑坡险情抢护……此次6大类8个科目实战化演练,聚焦“实战化、专业化、智能化”方向,全面检验了应急预案的科学性、抢险队伍的实战能力和防汛装备的可靠性,为防汛安全筑牢坚强屏障。
在南通市新江海河闸管理所,一场防汛排涝泵车应急演练也在火热进行。演练重点模拟连续强降雨导致城区水位超警戒线,营船港闸周边出现内涝险情的紧急状况。接到预警后,管理所立即启动应急预案,应急分队迅速集结投入抢险。
演练现场,两辆大排量移动排涝泵车格外引人注目。每辆泵车排量达3500m³/h,宛如两条“巨龙”,随时准备将积水“一吸而尽”。
“大排量移动排涝泵车采用全液压驱动水泵技术,无需外接电源,消除了用电安全隐患。”南通市新江海河闸管理所所长蔡雪峰介绍,泵车还采用子母分离式结构,水泵被放置在可遥控操作行驶的移动履带上。无需人工搬运或其他辅助设备,工作人员就能通过“无线操作”,轻松将水泵快速放置积水中进行抽排,极大地提高了排水抢险工作效率。
“我们将在汛前各项准备工作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筑牢汛期安全防线。”卢建均表示,南通将加强隐患排查整改,强化监测预报预警,科学滚动会商研判,精准调度水利工程,严格值班工作纪律,以更加充足的准备、更加有力的举措、更加科学的手段,全力以赴打好防汛抗旱“保卫战”。(来源:学习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