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市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第0311号提案的答复(关于加强村庄水环境治理的提案)
来源: 南通市水利局 发布时间:2020-06-30 14:00 累计次数: 字体:[ ]

孙立新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加强村庄水环境治理的建议的提案收悉,现答复如下:

首先,十分感谢您对村庄水环境治理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我们将在工作中积极采纳您的建议,进一步加强农村河道治理保护与提升工作,切实提高农村水环境质量。

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围绕“聚焦更美的环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理念,切实从百姓身边河、关切河、烦心河入手,开辟“控源截污、内源治理、疏浚活水、生态修复、长效管护”的治水路径,完善了农村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理机制,不断巩固农村河道治理成果,提升农村水环境质量。

一是深化工业企业提档升级。淘汰低端低效产能,计划引导退出化纤行业低端低效产能1400吨,纺织行业低端低效产能420万米,铸造行业低端低效产能5万吨;开展化工行业整治,将472家化工生产企业纳入化工产业安全环保整治提升范围;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联发纺织、万淇生物、中天科技、醋酸纤维、南亚塑胶、通富微电子等6家企业入选绿色工厂名单,鑫缘茧丝绸生产的蚕丝被入选绿色设计产品名单;加强节能目标管理,定期对各区县能耗数据进行分析,预测关联数据走向,对区县节能进度实施动态跟踪,研判节能工作趋势,去年全市单位GDP能耗下降4.02%。

二是积极推进农业面源污染减控。全面开展规模养殖场污染治理改造,累计清理四种类型的养殖场(户)6819家,累计压减生猪存栏量269.1万头,全市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设施装备配套率达到100%,累计建成粪污有偿治理服务组织58个;指导全市各地积极拓宽利用渠道,形成较为成熟的秸秆肥料化、能源化、饲料化、原料化和基料化利用模式,逐步形成了“村收送、镇储加、企利用”的秸秆综合利用产业化模式;建立完善科学施肥管理和技术体系,推进有机肥部分替代化肥行动,引导农民适度恢复绿肥生产,全市化肥、农药使用量逐年减小。

三是加快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我市在去年制定出台了《南通市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行管理整改方案》,建立健全统一规划布局、统一实施建设、统一组织运营、统一政府监管的“四统一”工作模式,实现供、排一体化,建、管一体化,厂、管一体化的管理模式,全市目前共有乡镇污水处理厂67座,形成处理能力25万吨/天,建成配套管网2720公里,累计完成742个行政村村部的生活污水处理任务。同时,结合农村“厕所革命”,指导各地因地制宜选择投资经济合理、运行稳定可靠、维护简单方便的村庄生活污水处理模式,进一步扩大分散居住农户生活污水的处理率。

四是落实河道长效管护责任。全面深入开展农村环境“五位一体”长效管理工作,对农村河道保洁、绿化管护、农路保洁、农村生活垃圾收集处置和农田基础设施五项工作实行一体化管理。目前,全市一二级及通航的三级河由水利部门负责实行市场化运作、机械化保洁、标准化考核,其余镇级以下河道以镇、村为主体,全面落实管护保洁责任。

五是依托河长制形成治水合力。我市全面推行河长制,明确了河长制工作的主要目标和八大任务,构建了市、县、镇、村四级河长组织体系,各级河长办发挥综合协调作用,有机整合“河长制”与“断面长制”,河长联系部门、职能部门深度融合、同向发力,切实畅通计划下达、任务调度、信息沟通渠道,常态化开展区域联动、部门会商,联系互动更加紧密、配合更为默契、治理更为精准。形成“河长抓总、部门协同、上下联动、区域互动”的治水新格局。

为进一步巩固治理成果、扩大整治范围、提升整治成效,下一阶段,相关部门将继续抓实抓好农村河道治理与管护工作:

一是完善组织体系,“一盘棋”推进农村河道改善。深化落实河长制与断面长制,进一步明确河长职责,特别是市、县、镇三级河长的主持制定整治方案、主抓方案组织实施、主动协调解决问题、主导督查考核等工作职责,村级河长的常态化巡查及长效管护职责,实现压力的有效传导,责任的逐级落实。继续组织开展业务培训,有效提升各级河长、河长制办公室、联系部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坚持目标导向和问题导向相统一,坚持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紧紧围绕改善水生态环境质量这个核心,标本兼治、综合施策。把改善农村水环境质量当作一项政治工程、实事工程和民心工程,放在突出位置强化推进。制定《南通市2020年水污染防治工作计划》,实施255项水污染防治重点工程项目,确保70个市考以上断面优Ⅲ比例达到71.4%以上。以碧水保卫战的过硬成果,推动农村水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二是强化补齐短板,“一体化”推进河道系统治理。继续立足我市农村实际,按照“因地制宜、尊重习俗、就地治理、利用为先、生态循环、梯次推进、确保成效”的基本思路,各地在学习先进地区及如皋分散式农户生活污水治理试点经验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实践适合本地的治理模式和方法,融合创新,将先进经验本土化。优先解决撤并乡镇集镇区周边,重要河道、水体周边,断面水质较差及环境敏感区域的村庄分散农户的生活污水问题。2020年全市分别完成270个行政村村部的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建设(含接管)、分散农户生活污水生态化治理不少于2500户。深入实施全流域水环境整治,按照轻重缓急,把工作力量从主要河道向支流、从一二级河道向三四级河道延伸,摸清污染源头,一河一策,分类治理,全面提升水污染防治的精细化管理水平。

三是凝聚部门合力,“一条心”推进河岸共治。统筹实施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农村黑臭水体治理三年行动计划、农村生态河道建设三年行动计划,编制重点河湖岸线保护规划,落实河湖生态空间用途管制。加强“散乱污”企业整治,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倒逼企业转型升级。持续开展执法“亮剑”行动,保持执法“无禁区、全覆盖、零容忍”高压态势。对生产工艺相同、污染物性质相似、地理位置相近的农村中小企业,单独或依托工业园区(集聚区)以及治污能力强的规模企业,建设集中式的污水处理设施,打造工业污水处理“绿岛工程”。同时在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未覆盖的地区加强沿河及支流污水排放量较大单位的管控,建立废水(生活污水)临时收运处理设施,严防废水直排河道。抓关键措施落实,推进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探索长效监管机制,加快养殖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整市推进;开展个性化服务,强化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指导、个性化测土配方服务,以扎实的“减量增效”现场,带动更多种植大户积极、主动应用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成果。

四是注重科学统筹,“一张图”指导水系连通和水利工程调度。建立、落实“系统防治、全域管水、精准调度”新型管水模式,制定全市水系连通和工程调度建设方案,兴建一批沿江沿海涵闸、高低水系控制建筑物和河道贯通工程,加强河道引排动力能力,构建水系相连、河网相通的健康水循环体系。综合考虑防汛、抗旱和生态基流需要,实施以水资源调配为主的抗旱调度,增强抗旱能力;以防洪减灾为主的防汛调度,提高防洪能力;以水生态环境修复为主的生态调度,提高河湖健康保障能力。结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计划以及全市农村河道疏浚整治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县乡河道轮浚机制,以实现农村河道功能为总目标,按照畅通水系、恢复引排、改善环境、修复生态、方便群众的要求,大力开展河道清淤、岸坡整治、水系连通等工作。各地将采取整村推进,连片整治,增强了河道灌排功能,改善水环境面貌,努力使农村河道整治成为社会满意、群众受益的惠民工程。

五是汇聚强大合力,“一张网”引导社会共治共享。围绕提高群众知晓率、满意度这个目标,用好《南通日报》“河长制 河长治”、“两战进行时”、“善水利民”等新闻专栏,以问题为导向,提高“曝光率”“出镜率”;用好创建青年文明号、“河小青”等平台,组织志愿公益活动,传导新风尚;继续深化“最美民间河长”、“最美基层河长”和生态样板河道评选等活动,树立先进典型,扩大社会影响力,营造全社会积极参与河湖治理保护浓厚氛围。

我们坚信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协作下,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我市农村河道管理、治理、保护水平将不断提高,农村水环境将不断向好。

最后,再次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

南通市水利局

2020年6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