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启东市海复镇滨海村祁永辉、秦永辉俩农户,分别与村委会签下了滨海三路北河、滨海六路南河第5个承包期合同。至此,该村近十年来的河道管护“零支付”运行得以持续巩固。与此同时,在启东市人大指导下,秉持“当好水管家,盘活水经济”理念,一场全市农村适养河道管护机制改革正在悄然推进。41个生态河道示范村将作为“水面发包、以鱼护水”、水体保洁“零支付”模式,展开创新性试点。
启东滨江临海,水网密布。计有大小河道5.6万条,其中四级河道(村级)1800多条,五级河道(民沟)约3.6万条。自2018年全面实施河长制以来,每个行政村用于支付这种低等级河道专业管护的费用,每年一般在8~10万元之间。在今年初的市人代会上,海复镇均里村党总支书记黄新忠代表,向大会提交了一份《关于推行村级河道管护“零支付”模式的建议》,旨在针对专业管护资金捉襟见肘的当下,就如何化解这笔不菲的村级开支,提出了“水面发包,以鱼护水,助民增收,助村节支”的改革方案。
民有所呼,必有所应。围绕黄代表提出的建议,3月中下旬,启东市人大农工委会同市农业农村局、水务局负责同志,分赴南阳、海复等镇村开展专题调研。综合启兴、元祥、滨海、复南及黄代表所在均里村多年低等级河道管护实践,调研组发现:启兴、元祥两村“自己的民沟自己养自己管”;滨海、复南、均里等村先后取得了“发包适养河,管护零支付”运行模式的成功实践。为支持这项改革,南阳镇曾每年拨款13万元,按镇财政60%,村支付30%,个人负担10%,选择40条宜养河道,供47个低收入户承包;合作镇连续多年以“政企联手”方式,即镇财政与保洁公司共同出资30万元,向全镇1000多个农户无偿发放鱼苗,以助力适养河发包。元祥村老书记政辉以其30多年的淡水鱼养殖经验得出结论:将草鲢鳙鳊鱼或蟹苗合理搭配放养,形成生态食物链,水体自然洁净。该村荣光、八桥两条河,每年为4个低收入承包户各增收5000多元渔获,又为村里省下2万多元保洁费。这个“水面发包,以鱼护水”一举两得的科学之道,曾得到省水利厅、启东市人大领导的高度肯定。
回顾全市,至今已有7年的河长制“除两违、清四乱”等一系列专项整治行动,辅以小型水利项目、高标准农田建设、区域治水等“组合拳”,启东农村水生态水环境有了根本性改善。至2024年底,成功打造生态河道上千条,生态河道示范村41个,位居省、南通市前列。然而一个令人尴尬的事实是:号称拥有30万亩水面的启东,水面发包、淡水养殖面积尚形不成比例。市民吃的淡水鱼蟹,起码80%以上靠外县市供给。与此同时,全市农村低等级河道每年专业管护支出高达约2500万元!这种状况大有“捧着金碗讨饭吃”的意味。
思路亟待转变,改革势在必行。事实上,实施适养河道发包,实现管护“零支付”,是一项须周密筹划的系统工程。启兴村党总支书记张飞坦言:零支付模式必须建立在河道对村民有利可图,义务管护有合同约束这个基础之上。显然,这个创新性实践为广大村级组织提出了如何“当好水管家,盘活水经济”的一系列研究课题:比如对适养河道的评估、完善护渔机制依法保护承包户权益问题、承包户履行河道义务保洁质量的监管问题等等。
群众有意愿,政策须给力。接下来,启东市人大正在部署协调政府各相关部门,就全市每年鱼苗的增殖放流如何向试点村作适当倾斜;针对原人居环境、河道管护考核的奖补资金作“靶向”投入等问题,开展政策可行性探讨。各级各路正努力为逐步推行农村“发包适养河,管护‘零支付’”模式创新性试点而鸣锣开道。(启东市水务局 季亮、刘浩豪、朱建)